老北京“非遗”绝活儿亮相APEC新闻中心

[2014-11-06]
来源:中国文化传媒网     

  

国家会议中心“APEC新闻中心”,非物质遗产展示——剪纸。

“APEC新闻中心”,媒体就餐区每天为记者提供16套正餐。

 

  昨日,国家会议中心,媒体记者在APEC新闻中心作报道。

  “免费无线网络、带电脑的工位、口味丰富的自助餐。”昨天, APEC会议周国家会议中心新闻中心正式运行,国家会议中心的各项工作也已全部准备就绪。

  国家会议中心一层,充满浓厚的京味传统氛围。北京皮影戏、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、北京剪纸、北京茶艺表演、抖空竹等老北京的非遗技艺绝活儿,都被请到国家会议中心,在APEC会议周期间对外现场展示。

  在空竹展示台,一个汽车模样的摆件吸引了不少媒体。“这是我们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专门制作的,红木材质,由9个空竹构成”,国家级非遗项目空竹制作传承人张国良说,每个空竹都可以拆卸单独能抖起来。他们从6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,整个会议周期间,他都会在现场演示,让外宾们看看老北京的民间技艺。

 

  特写:长城脚下的“洋家乐”

 

  遍布京郊的农家小院,以其秀美的景色和地道的农家菜,成了市民节假日休闲的去处,可是当大家厌倦了“住农家炕、吃农家饭”怎么办?

  来京20余年,在怀柔乡村定居十余载的美国人萨洋和合作伙伴独辟蹊径,把闲置校舍改造为西餐厅,让旧琉璃瓦厂变身瓦厂酒店,开起了“洋家乐”。

  他们从世界各地聘来厨师长、客房经理。酒吧、壁炉、空调、高脚杯,“植入”乡村原生态建筑内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。

  走进瓦厂酒店,一位花白络腮胡、高鼻梁的外国人在偌大的观景厅里,略带腼腆地笑着和众人打招呼。

  他就是萨洋,60多岁,在怀柔慕田峪村定居十多年后,和他的中国妻子唐亮、美国朋友尚珠丽夫妇一起办起了瓦厂酒店。

  萨洋用流利的中文说,这里原来是个废瓦厂。2005年,萨洋租下慕田峪村废弃的小学,改造为西餐厅,2006年9月开业。随后又租下附近北沟村因污染严重而遭废弃的琉璃瓦厂,改造成乡村酒店,2010年开始营业。

  “之所以选择这里,是因为抬头就可以看见长城。”顺着萨洋手指的方向,透过巨大的玻璃窗,可以清楚地看见慕田峪长城。

  萨洋还把原来烧瓦的地方仔细装修了一番,成为一个个“窑洞”,别具特色,就连点缀走道的彩砖都是原瓦厂留下的废料再利用。

  房间的设计也颇让萨洋满意,大落地窗,天气好的时候,在客房里,无论是躺在卧室床上、淋浴还是坐在洗手间马桶上,都能看到风景。

  “动手前我能幻想它后来的样子,要有中西结合的味道。”萨洋在实际改造中不拆不建,尽量维持原貌,并在酒店空地上开辟菜地。

  萨洋的成功模式也引起了轰动,“村里经我改造的房子有30多栋。”萨洋很自豪,他说多年创业他一直坚持可持续发展。

  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,萨洋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人的生活水平和环境,才是最终可持续的。

  他也确实做到了,在他的带动下,慕田峪长城脚下4个村落,包括慕田峪村、辛营村、北沟村和田仙峪村,现在已经有美国、荷兰、意大利等国家的几十户外国友人在这里安家立业,办起各具本国特色的民俗接待。现在这4个村,统一叫长城国际文化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