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潭境内出土的唯一一件木质乐器——虎座鸟架鼓。
虎座鸟架鼓细节。
虎座鸟架鼓细节。
红网时刻11月14日讯(湘潭分站见习记者 刘格)鼓,是一种常见的打击乐器。那么,两千多年前的鼓是什么样的呢?11月10日,记者在湘潭市博物馆湘潭故事展厅里,见到了湘潭境内出土的唯一一件木质乐器——虎座鸟架鼓。它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,是荆州楚墓中出土的最为典型的文物。
“以虎为座、凤鸟为架的悬鼓是楚国特有的一种乐器,在当时只有楚国王室及高级贵族才能享有。漆木器能够跨越2000多年保存下来,简直是一个奇迹。”湘潭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,虎座鸟架鼓主体由双虎、双凤、扁鼓三大部分组成,除了器型较大,虎座鸟架鼓还是一件雕刻精致的漆器。
春秋晚期以前,湘潭境内地广人稀,只有原住民越人生活在这里。战国早期,楚人来到湘潭,和越人共同开发这片土地。他们之间既有交融,又相互吸收对方先进的文化。
战国中期,湘潭土地上的原住民越人已经完全被楚人替代。楚人在湘乡设立行政中心,湘潭最大的战国墓主人也是当时湘潭境内最高的行政长官。当他们来到这里,不仅仅只是实现了对湘潭地区的统治,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。
在人们的印象中,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。而一个个惊人的考古发现证明,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,与北方的黄河文明双峰并峙。全盛时期的楚国,它的领土一度扩张到现在的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河南、江浙等地。从湘潭被纳入楚国版图的那一刻起,楚文化的烙印就深深地打在了湘潭这块土地上,至今仍然透射出楚文化的绚丽光芒。